14. 了解科举

《寒门新贵(科举)》小说免费阅读 171shu.cc

炼盐初成,一切都往谢熠预想的方向发展。

接下来几日,他将工具做了改进,优化整套流程,熟悉之后,三十斤粗盐满打满算只需两三个时辰就可以炼制完成。

“每天上班六小时,月入四五万。”

谢熠这样调侃自己的“工作”,而一切都上了轨道之后,他就着手考虑自己的科举之路了。

这一日,他提前将两日六十斤的粗盐炼好,第二日给自己放了个假。

一大早他便到商行等候,与董墨言相约去青川书院。

他今天的目的是先了解科举相关事项以及上书院的一些情况。

董墨言虽人如其名,沉默寡言,向来鲜少与人交往,只一心读书,但一来谢熠和他年龄相当,二来这些天和谢熠相处惯了,便对谢熠独有好感,因此谢熠提出和他一起上书院,他欣然允诺。

谢熠但有所问,他都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

“我们大盛朝的科考基本沿袭前朝。”

董墨言说:“从县试开始到府试,考过府试才是童生,童生可以考院试,院试上榜便是秀才。”

谢熠以前听说过秀才,但没想到考秀才之前还有这么多门道。

董墨言又说:“有了秀才便算有了功名,可免个人徭役赋税,可以到县学读书,每个月官府会发粮米,若是想更进一步,就要参加三年才得一次的乡试,乡试中榜便是举人!”

说到这,董墨言颇为向往地说道:“创办咱们青川书院的程老先生就是举人出身,虽然先生已故去一百多年,但每位书院师生都感激他的恩德。”

谢熠了然,举人在读书人眼中就相当于有分量了。

董墨言道:“举人可以到京城参加会试,若有真才实学荣登金榜,便得皇上钦点出身,一甲赐进士及第,只有状元、榜眼和探花三位;二甲赐进士出身,一般在百人以内;三甲赐同进士出身,每年人数都有不同,不同出身会授予不同官职,一甲直接入翰林院,二甲前十七名可入翰林院,后面的二甲和三甲进士留京或外放为官。”

谢熠默默记下,这可是相当重要的信息。

“那么各种考试的内容呢?”

董墨言道:“县试和府试简单些,基本只考经贴和墨义,但到了院试就要考贴诗和八股了,后面的乡试和会试也是一样,但题目会很难,我看过一本誊抄历年状元卷的刻本,真真是自愧不如,每每想起,总觉得高山仰止,无法触及。”

谢熠道:“墨言哥才十四岁,现在就有这些认识未必是坏事。”

董墨言道:“但愿吧,我是有心科考的,不考出功名来我便不罢休,至少也要像书院的程老先生一般,考个举人出来。”

谢熠道:“我看墨言哥不止举人之才。”

董墨言笑了笑:“你既然问了这些事,你也有心科考吗?”

谢熠道:“有这个打算,但你也知我家处境,要想读书科举,目前还得慎重,所以我先跟你打听一下。”

董墨言想了想:“也是,你还想知道些什么?”

谢熠也不拐弯抹角了,“到书院读书,每年交给先生的束脩是多少?”

董墨言:“六两银子,另外三节六礼都得打点一些。”

这样算起来的话一年要交给先生七两银子左右的束脩,谢熠心中暗暗感慨,七两银子对普通农家来说,差不多相当于两个孩子一年的伙食花销了,在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,谁还有能力送孩子读书?

更不要说还有纸书笔墨这些必要的花销,一年没有十两银子下不来。

谢熠更是理解,古代读书就是一种奢侈,一般只有像董墨言这样的家庭能够支付得起。

不过这对现在的谢熠来说就不是问题了,他现在每天就有一两银子左右的收入,足足可以支付得起上书院的费用。

董墨言道:“书院不收启蒙学生,只讲四书和五经,为的就是直接教出参加科考的学生。”

这对谢熠来说也不是问题,繁体字和简体字他可以适应,只要在去书院之前自己先习惯一段时间就可以了。

董墨言又道:“书院前面的这条街有两家书肆,文房四宝和各类典籍都能买到,具体价格你可以问问。”

谢熠才看见已经到了青川书院,书院之前立了个牌坊,上面用篆书写着“青川书院”四个大字。

此时有三三两两的学子从牌坊下走进书院,一派书香气息。

谢熠便道:“墨言哥,我先到前面的书肆看看,中午放学你出来,我请你吃饭。”

董墨言:“好,中午见。”

谢熠和他分别,独自去找前面的书肆,两家书肆正对门,一家早早开了门,另一家则还没有。

谢熠进去看了一圈,问过价格,再次感慨读书之贵。

最常见的启蒙认字书籍,比如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和《千字文》就要两百文一本。

四书五经就更贵了。

经典的《论语》要三百五十文一本。

《大学》和《中庸》则要四百文一本。

《孟子》的价格高到五百文一部。

至于笔墨纸砚,质量不同价格有所不同,拿消耗最多的纸张来说,这里的纸张以“刀”计算,一刀纸是七十张,谢熠看了,这种纸和A4纸差不多大,一刀却要七十文,合计一文钱一张纸。

对古人来说,读书识字就意味着烧钱。

也难怪那么多人在泥地上写字练字了。

谢熠现在都觉得自己怀里的二两银子是杯水车薪了。

但也还好他有二两银子。

“小公子,需要些什么?”

见他看了半天,掌柜开始上来询问。

谢熠来时做好了打算,先买四书,将《论语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和《孟子》背个滚瓜烂熟再说。

当然笔墨纸张也要买,参加科举没有一手好字是痴人说梦,这也是他最欠缺的东西,他几乎没有任何毛笔字功底,因此练字的字帖也要买,用来临摹。

砚台倒可不必,他没那么讲究,回去自己找石头或者砖头凿一个就可以了。

“买一套四书,一支狼毫笔,一刀纸,一块墨,另外馆阁体的字帖也要一份。”

掌柜听他一口气说出这么多东西,心中大喜,对书肆来说这也是笔不小的买卖了。
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】
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】

【171shu.cc】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

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
[ 章节错误! ] [ 停更举报!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