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4章 临发

《魏逆》小说免费阅读 171shu.cc

第84章 临发

逝者如夫斯,不舍昼夜。

恍恍惚惚,已然是太和六年的仲冬十一月。

暮秋九月时再次出洛阳东巡的天子曹叡,得悉陈王曹植薨后,便御驾归来了许昌宫查看新起的承光殿工期进展如何,并打算赶在岁末之前归去洛阳了。

二日前从淮南寿春被召过来的夏侯惠也伴驾在侧。

他是被召来询问新军演武状况的,因为天子曹叡打算执行偷袭皖城计划了。

原本这种一封私奏便能说得明白的事情,似是没有必要让夏侯惠不远千里亲自跑来一趟,但曹叡则不是这么想。

缘由有二。

一者,是他对新军的冀望很高。

干系到推动变革成败以及君王威信的新军即将要第一次临阵,曹叡要确保万无一失,让夏侯惠务必要在此战中力争做出很亮眼的战绩来,让朝野从此不复质疑。

甚至,他都有了心理准备了。

如若夏侯惠声称新军现今尚难堪临阵,他便将偷袭皖城计划推延些时日。

毕竟,对于魏国而言,不管是偷袭皖城还是试点试行的变革能否举国推行,都是有且仅有一次机会。

而他也得到了夏侯惠肯定的答复。

曰:“新军已然堪战,若临阵必可摧锋无前,挫贼吴以扬我国威!”

而另一缘由,则是关乎辽东。

先前夏侯惠声称以商贸的方式逐步渗透辽东、伺机一战灭掉公孙氏的私奏之表,曹叡与蒋济计议可试行后,便诏田豫回朝述职。

随后,便在夏五月时转田豫为青州刺史,让他在青州造可转运士卒至辽东的船舰。

本着的打算,是不管夏侯惠之策能不能成功,日后青州都要走海路策应幽州伐辽东,故而权当是先做绸缪了。

且天子曹叡在私与田豫详谈时,不仅将定策说了,让他尽可能寻机会伏击贼吴孙权遣去辽东购战马的船队,还向他许下了“公孙氏诛灭之际,乃卿改任平州刺史、领镇北将军之时”的诺言。

平州,乃是公孙度在汉末群雄割据时,私自以辽东、昌黎、玄菟、带方与乐浪五郡设立的州刺史部,并非汉魏朝廷承认的州。

如今曹叡私下提及平州,便是日后画幽州而设新州之意。

也是激励田豫的手段之一。

盖因田豫颇恋故里,也如公孙瓒那般以很强硬的态度击胡,每每闻胡虏犯境便会领军击之,犹赴仇雠。

只不过,田豫也不曾历经过水战。

至青州后开始造船舰时,对如何截断江东北联辽东,他没有以己之短击敌之长、不做在海上与吴军对战这种没有胜算之事,而是决定在陆上设伏。

他判断不熟悉北方冬季海况的东吴船队,不会由远离陆地的海洋深处回江东,而是会沿着青州海岸线而下,以便随时可以靠岸避开大风。

刚好,从辽东航海南下的船队,只要是靠岸避风,就无论如何都不能避开东莱郡最东端的“成山头”。

因为成山头是青州沿海风浪最大最急的点。

故而,田豫下令在成山头及相邻海岛部署伏兵,静待吴人自投罗网,自己则登上成山观察敌情。

这种守株待兔的做法,还引来了许多人的嘲笑。

毕竟在固有的印象之中,江东水师很精锐且海洋那么大,吴兵怎么那么蠢跑来田豫设伏之处登陆避风呢?

但事实证明,吴兵就是那只“兔子”。

初冬十月,从辽东返回江东的吴国船队在接近成山头时,被风浪吹向岸边纷纷触礁、搁浅。

不管之前有没有计划在成山头靠岸,吴兵都不得不弃舟登陆。

也让田豫上任没多久便迎来了一场大捷。

不仅将吴国使团的主使周贺给临阵斩杀了,还虏获所有上岸的吴兵,且不管是江东购置的战马还是公孙渊给予的回礼都收入囊中。

捷报上表,天子曹叡得闻后自是大喜过望。

魏吴相争那么多年,能击杀江东水师兵卒的战绩还真不多。

在让庙堂对田豫录功封赏之余,也顺势想起了最初筹画此事的夏侯惠,便想着与他当面细细详谈一番关于日后灭公孙氏的谋划。

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拾遗补缺的。

夏侯惠也不曾临幽州,对北疆之事一点都不了解,在全局谋划上或可侃侃而谈,但在实操细则方面是两眼一摸黑。

不过,这也难不到夏侯惠。

在战事部署上他无法给出建议,但是在玩弄一些上不了台面的小伎俩上,他可谓“集大成者”啊~

故而,他建议天子曹叡可以试着给予辽东另一个恩宠。

乃是以辽东地处偏僻、吏民难沐国恩为由,让公孙渊可自主挑选世家子弟遣来幽冀二州或者洛阳游学。

相当于给予了公孙渊刺探幽州情况以及洛阳庙堂动向的机会。

以此来展示魏国并没有攻伐辽东之心。

然而,若是往深里探究,便可以发现夏侯惠谏言的阴险用意了。

辽东是没有实力进攻幽州的!

所以公孙渊即使试探到了魏国在幽州的防务部署,也无法得到实际性的好处。

但那些被遣来游学

的世家子弟,在目睹魏国京师洛阳的繁华奢靡后、在看到冀州的富足之后,还有几个人甘愿留在苦寒之地呢?

井底之蛙在见识过万千繁华后,便不会再愿意回到继续坐井观天的生活了。

这些见识过魏国强大的世家子弟归去辽东后,也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家族,而待日后魏国进攻辽东之时,这些家族也不会决绝吊死在公孙氏这颗歪脖子树上对魏国誓死抵御。说不定,还会出现“箪食壶浆迎王师”者呢!

以彰显国力的做法来瓦解辽东世家的斗志,勉强算是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罢。

“稚权之策可谓阴狠矣。”

那时听罢的天子曹叡乃是如此戏言了句。

但私底下却是记住了,打算待日后寻个合适的时机推行。

至于这个合适的时机是何时,必然是再次挫败贼吴大举来犯、让公孙渊觉得江东无力北图中原的时候。

此后,他便又以“军务当急”为由,将夏侯惠遣回了淮南。

如同前番被召来许昌宫一般,往返千里皆来去匆匆。

但夏侯惠没有什么腹诽的。

相反,他心中颇为欣喜。

因为天子曹叡如此行为足以证明了他对新军的重视程度,也意味着偷袭皖城战事若顺遂,他亦会在录功时不吝啬官职与赏赐。

而夏侯惠就是当仁不让的首功!

毕竟,让近千户灊山遗民出山被官府落籍编户是他的功劳,从灊山蛮甘愿为魏军引路偷袭皖城也是他促成的,再加上亲自率军临阵.哪怕是他本部兵马在战事中的斩首与斩获皆很一般,但满宠上表庙堂的时候,也必然会将首功记在他身上啊~

就是不知道天子会赏赐下什么~

如若是将我关内侯的爵位转为列侯,赐下一两百户食邑就最好了。

在夏侯惠的心中是如此憧憬的。

只是想拥有要食邑,而不是期待官职升迁。

一来,是身为宗室与谯沛元勋子弟,官职的升迁其实并不难。

就如秦朗、夏侯献以及曹肇等人一样,哪一个是因为身有战功而升迁的呢?

不就是熬着资历,等年纪上来就升上来了的嘛!

而夏侯惠觉得自己如今的年纪也不算大,若是天子与庙堂以功转迁他的官职,估计也是个秩品不变的杂号将军而已。

没有任何实际利益。

另一,则是现今的他对财帛愈发热衷了。

他是被刺激到了。

就在入秋的七月时,苟泉与张立为他招来的二十扈从,以家中有事等等各种理由辞他而去了十一位。

缘由是觉得夏侯惠待他们“不均”。

因为天子曹叡赐下资财养着的十位灊山遗民扈从,每人都是有百石俸禄的,而他们没有.

虽说灊山扈从食俸是特殊缘由的,但他们眼里就是夏侯惠待人不公。

尤其是,给夏侯惠当扈从属实太艰辛了。

终日跑去为士卒狩猎捕鱼不说,时不时还要作伐木取石的活计,伙食又差!

他们随着以身作则与士卒同食同住的夏侯惠,每日不是麦饭就是稻饭,半个月都未必见一次荤腥,更莫说是酒水了。

而曹纂的扈从呢?

曹纂每旬日都会出
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】
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】

【171shu.cc】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

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
[ 章节错误! ] [ 停更举报! ]